示范中心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提高山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立足机械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机械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根本指针,以满足贵州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需求为目标,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摘要(300字左右)
以农业机械、信息化、水肥一体化三大技术团队为核心,以春耕备耕为主战场,为威宁县、贞丰县、望谟县、赫章县等贫困县的蔬菜、烤烟、辣椒、茶叶、中药材生产提供所需的机械化、信息化、水肥一体化装备与技术。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装备落后、技术匮乏、人才短缺三大瓶颈问题,为产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和技术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贵州丘陵山区特点,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田建设与机械化需求相适应为路径,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促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及智能化工作。
(二)以我省重点特色经济作物和经果林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为研发目标,以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农机农艺不配套的现实需求,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引进改造和原创设计相结合,加大研发与创新力度,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500亩以上坝区和重点特色作物连片种植区,开展播种、采收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四)大力开展绿色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的示范推广,研发适用、高性能、智能化、特色和多功能农机新装备新技术,大、中、小农机具并举,在坝区、坡耕地分类推广,促进农机农艺有效融合。
(五)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研发推广应用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机械化智能化设备与系统。研发适合喀斯特山地的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建立农机资源共享云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机设备数据、农业传感数据、农业市场数据的汇聚与融合应用。
(六)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发展新工科、新农科为目标,开展农业机械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生,机械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等涉农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人才,为我省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提供人才支撑。
(七)积极融入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12大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农机技术支撑。与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省农机学会共同制作发布了12大特色产业农机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张富贵、吴雪梅、李家春、张大斌等人遴选加入我省优质粮油专家技术指导组农机分组,张富贵受聘担任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药材加工与轻简农机功能实验室副主任,吴雪梅受聘担任省特色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功能实验室副主任,闫建伟受聘担任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机械功能实验室副主任。
三、主要成效
(一)承担威宁5000亩“三白蔬菜”全程机械化设计规划、水肥药一体化、无人机绿色防控技术设计与规划实施工作。在高海拔500亩以上坝区推广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全场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示范,建成坝区蔬菜生产“农业4.0”(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示范点,通过三季轮作和农业4.0等手段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助力脱贫攻坚。
(二)利用机械工程学科装备制造专业优势,以自有发明专利技术为基础,开发高效空气源热泵烤烟烘房,并推广应用到威宁等贫困地区,提高烘烤质量,降低烘烤成本,烘烤一斤干烟节约0.53元,促进烟农收入提高。截至2019年12月底共完成改造(新建)37座空气源热泵烤房、2575亩烘烤面积的推广使用工作,已累计完成烟叶烘烤573炕次、烘烤干烟叶5840担。
(三)与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贵州省水利厅合作开展山区现代水利自动化与信息化、农村饮水安全科技应用与推广工作。完成4万亩农田自动灌溉施肥,在9个县完成3.5万人饮水安全自动化信息化改造。
(四)助力贞丰县白层镇脱贫攻坚。一是协助白层镇开展李子市场销售,洽谈促进李子进入全国果蔬大型批发市场相关事宜。二是为李子产业的品牌策划、物流与分拣系统、电子商务等提供技术支持,为遗产品的设计与市场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白层镇的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攻坚提供支撑。
(五)实施制药龙头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助力脱贫攻坚。一是提供技术支持,与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一起承担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在制药大数据融合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中药制药企业工业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应用国家级示范,也是国药集团首个国家智能制造项目。二是同济堂“中药制剂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被评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省级标杆项目”,获批成为贵州省首批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试点企业。三是研究淫羊藿规范化种植,推广淫羊藿林下种植,有效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六)助力坝区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积极开展坝区机械化技术培训,为黔西南马奶屯坝区开展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50人次。
四、主要经验及创新
(一)突破了山地农机智能装备创新设计、大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高湿度粘土环境下的地面机器系统作业等关键技术。
(二)制定了《贵州省烟草农机保养规范》、《烟叶基地单元农机配置标准》、《贵州省农业灌溉定额地方标准》等3项地方标准。
(三)通过研发双料箱施肥起垄机,创造性地实现了同时施用酒糟有机肥和复合肥的功能并开展推广应用,助力脱贫攻坚。
五、典型案例
(一)农机主动担当,服务贵阳农投
为贯彻落实贵州大学—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10月19日签订),10月27日上午,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机团队张富贵教授、闫建伟副教授、刘勇博士一行3人主动对接集团公司直属贵阳市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机公司”)。在农机公司会议室,双方就拟合作共建的山地农机研发中心相关事宜展开了深入交流。
首先,贵州大学张富贵教授就贵州大学农机团队的科研实力、人才优势向农机公司参会人员作了介绍。农机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彦洪向贵州大学农机团队介绍了农机公司的历史沿革、业务构成、组织架构和未来业务发展规划,并展望了双方合作的广阔前景。
其次,双方参会人员就共建山地农机研发中心的推进方式、运行机制、合作领域进行了坦诚和深入的沟通交流。
最后,双方一致同意,充分利用双方现有资源和各自优势,按照“22345实施方案”尽快推进各项工作。即:围绕两大主题:围绕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两大主题;两个结合: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建立三大机制:利益链接机制、工作机制、党的组织活动机制;以四个服务为目标:服务农机、服务农投、服务贵阳、服务农业;以五个层次为抓手:农机人员培训、人才联合培养、农机改进研发、农机成果转化、党建和业务融合。
(二)融合农机农艺,创建示范基地
机械工程学院充分利用贵州省山地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机械功能实验室等平台,把农机团队在茶叶机械化和蔬菜机械化等方面成果积累、技术人才等,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为途径,仅仅2021年,在紫云、望谟、普安、瓮安等县优势特色产业区创建了多个农业机械化应用示范基地。
作为贵州大学农业机械化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科技和智力优势,为建设现代化美好贵州贡献贵州大学农机人的力量。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在紫云坝洋镇建立的智能农场技术集成及应用核心示范基地
2021年6月17日到瓮安茶叶机械功能实验室示范基地进行调研
2021年7月7日在普安红建立贵州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机械功能实验室示范基地
21年3月2日在望谟建立贵州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机械功能实验室示范基地